关心是一种美德,但对于孩子来说,这种美德的养成并不容易。
我想让孩子习惯去关心。于是,我常常主动要求孩子帮助自己。我的本意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习惯。但孩子的回答有时却让人哭笑不得。这个回答就是“自己的事情自己做”。
是啊。我经常要求孩子“自己的事情自己做”。没想到他“灵活”地运用我自己的话来应对我。
面对这种情况,该怎么办呢?
诉责孩子“断章取义”或“歪曲理解”,不可取。
放弃原来的目的,也不可取。
孩子将我一军。我当然要应招。受到朋友的启发。我认为改用第三人称是一个比较好的作法。
什么是“第三人称”呢?
当我要求孩子“关心”我时,我既是“关心”的要求者,也是“关心”的受益者,这就是“第一人称”的关心。这个要求很容易受到孩子的挑战(自己的事自己做)。
当我要求孩子“关心”我以外的第三人时,我是“关心”的要求者,但不是“关心”的受益者,受益者是第三人。这就是”第三人称“关心。
例如,我可以说,“儿子,你看妈妈多辛苦。你去帮帮他,好吗?”一般来说,这样的要求与第一人称时要比,孩子更容易接受。当然,如果把“我”也放进“关心”的付出者中,效果是最好的。这时,我要说“儿子,你看妈妈多辛苦。我们一起去帮帮他,好吗?”
孩子在长大,他会学着用家长教导给他的理论来应对家长的要求——无论这种要求是出于什么目的。
因此,我们必须想得比较孩子更深,更远。
没办法,谁叫我们是家长呢!
评论